作者:刘燕 (作者单位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持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铸魂育人,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使命。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效融入“大思政课”教育全过程,筑牢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力量根基。
■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思政课人文底蕴
坚定文化自信,首先体现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是我们整个文化自信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精神、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精神滋养和教育源泉。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担负起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为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支撑。
要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断滋养当代青年学生的精神世界。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重新解读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提供文化土壤和教育源泉。要结合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立足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需求,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血脉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 以革命文化培育思政课红色底色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和政治标识,蕴含着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文化凝结着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矢志奋斗的光辉历史,是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的历史见证,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好的营养剂。如何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是思政课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
以革命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关键是要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力量。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中触摸历史脉搏,让教学内容红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思政课政治导向亮起来,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强化数字赋能,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再现红色场景,讲好红色故事,让青少年学生在场景叙事、沉浸式体验的过程中感知革命文化的魅力、体验革命文化的力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加深对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的理解和认同,进而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切实提高思政课育人成效,擦亮立德树人的红色底色。
■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它萃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精华,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度融合,也是中华文化在当代中国的最新发展。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是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思政课活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的基础上,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讲好中国历史故事、新时代中国故事、中国改革故事,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勇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之责,将个人理想前途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自觉主动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中。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