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李培鑫:如何破解“中国生态故事传不开”的困局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4-01-15 19:4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李培鑫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近年来,中国积极树立勇于担当环保责任的大国形象,展现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胸怀。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是优美动人的中国故事,有助于让世界认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然而,涉及主体多元、矛盾错综复杂、利益关系交织的国际生态治理领域,已经成为各国谋求话语权的重要平台。一些西方国家依靠其先发优势,力图使自身生态理念转化为生态治理的“普世规则”,造成生态话语权的总体格局严重失衡。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却因其触碰到西方国家长期把持的利益蛋糕,遭到了国外一些专家与媒体的蓄意抹黑。例如,有西方媒体故意把北京的蓝天“P”成了雾霾天,并冠之以“中国治理雾霾失败”的夸张标题来招揽眼球,渲染出中国“空气末日”的骇人景象。

  明明生态环境肉眼可见的迅速好转,可是,向世界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并不简单,其中涉及到中西方之间意识形态的“刀戈相见”。要破解生态文明故事“传不开”“传不远”“被误解”的多重困境,需要我们有理、有力、有温度地去讲。

  向世界讲好生态文明故事,“有理”是前提。讲故事最基本的是故事本身要好。当今世界,虽然西方国家的生态环境“表面光鲜”,但实际上是通过生态矛盾转嫁来实现的,资本主义对全球资源的劫掠与资本逻辑的扩张,是生态危机全球蔓延的元凶。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绝不是照抄照搬西方的知识体系或者效仿西方走过的老路,而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筹兼顾、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时代的十年,美丽中国的画卷全面铺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实践效能。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蓝天是实实在在有的,必然不是一个滤镜就能挡住的。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是真正有科学依据、有实践支撑的好故事,闪耀着鲜明的真理力量与实践伟力。

  向世界讲好生态文明故事,“有力”是关键。在各类话语高速增殖的网络信息时代,注意力是一种稀缺资源,要想获取话语受众的注意与认同,不仅需要发挥“内容为王”的优势,而且需要精心选择表达方式、注重运用各类传播媒介。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可以分为内容与表达两个方面,其中,内容涉及到“说什么”的问题,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是有实效支撑、贴合生态治理科学原则的“实话”;表达涉及到“怎么说”的问题,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也应该是不断推陈出新、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的“新话”。习近平总书记尤其注意比喻、用典等多样化修辞手法的运用,注重话语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习近平总书记曾以“眼睛”为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强调保护自然紧迫性的同时,也避免流于空洞的说教,具有好记、好传、好理解的特点。在传播媒介方面,一些西方国家遵循西方霸权战略,把控着信息传播流向与信息资源分配,严重干扰着公众对于中国环保实践的认知。对此,生态文明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充分抓住网络强国战略机遇期,利用新兴媒体扩大自身辐射面,搭建生态文明故事传播的全媒体矩阵,为促进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走出去”进而掌握国际话语权建立长效的输出机制。

  向世界讲好生态文明故事,“有温度”是保障。原教旨主义式的纯学术概念总是会囿于经院之内,无论多么深刻的生态文明理念,多么深邃的生态文明智慧,只有通过简约、质朴、有温度的话语表达出来,才能更易为广大国家与民众所接受。“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话语立场和价值取向,力图贴近人民群众生活,设身处地考虑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回应民生之要与百姓之盼。这种话语立场决定了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极具话语亲和力,能够通过情感丰沛的话语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的价值理念。与西方所着重强调的“东西有别”“南北有别”不同,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始终在尊重“他者”、理解“他者”、包容“他者”,力图以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呼吁去唤起其他国家的由衷认同,从而化“他者”为“我们”——在生态危机全球蔓延的今天,呼唤其他国家紧密团结在以中国为引领的生态治理战线上,为全球生态救治最大程度地凝聚力量。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