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张明新 沙贺稳:建设好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

长江时评 > 求知

2023-05-10 10:46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张明新 沙贺稳 (本文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与华中科技大学部校共建新闻学院项目[2020B01]成果。作者张明新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沙贺稳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教材体系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对正处于持续变革、更新与迭代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好学科、学术和话语体系,教材建设尤为必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就要有好的教材。”教材是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承载和传播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基本媒介。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培养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和理论建设工作,教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建设要秉承本土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理念,构建起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特有的概念体系、思想体系和学科体系。

  ■ 建构中国视角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

  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教材,是集中体现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以关注和解决中国新闻传播的理念与实际为旨归。教材承载一个国家倡导的文化内核,体现本国、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反映其价值体系,以实现文化的代际传递性和育人价值性。中国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建设须遵循本土化原则,反映中国的实践状态、话语表达和思维方式,体现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

  本土化不是狭隘的地域观念,而是立足中国来认识中国,并通过中国来认识世界,建构中国视角的新闻传播知识体系。倘若脱离中国的本土语境,以他者的概念、思想和知识来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新闻传播活动,很容易陷入以中国实践检验西方理论的窠臼。唯有树立本土化的思维,建构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方是推动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正途。

  人文社会科学旨在揭开人类社会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这要求学者们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时,捕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常与变”和“同与异”。中华文明独特的土壤孕育出华夏独特的沟通实践、观念和制度。中国的新闻传播实践在特定历史背景和现实语境中形成了坚持党性原则和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的新闻准则规范,中国的新闻媒体承担着与西方媒体不尽相同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功能。构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必然遵循自身的基本假设和思维路径。

  在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建设中,以本土化为原则的根本逻辑,在于强调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和力量之源,彻底摒弃西化倾向,这是在学术视野和知识命题的基元问题上适应中国语境、解决中国实践的必然要求。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用中国话语阐述中国发展。秉承本土化的原则,与坚持世界眼光并不相悖。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和文明交往日益频繁。建设我国的教材体系,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开放的胸怀,努力汲取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 教材建设要跟上中国新闻传播实践变革的节奏

  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教材建设要遵循专业化理念。新闻传播学科的知识和思想体系,受到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深刻影响。新闻传播学科甫一问世,就展现出鲜明的学科交叉特征,模糊的学科界定标准导致学科的身份焦虑,同时带来知识建构专业化的困惑。

  所谓专业化,是在教材编写上注重学科体系的周密性和完整性,强调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和学术规范,充分反映行业实践的历史轨迹和前沿成果。首先,要注重学科体系的周密性和完整性。在我国,相当长时间内,“新闻无学”的观念甚是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着新闻传播学科的专业性。当一个学科缺乏基本的共识性观点,就容易引起专业性的危机。经过数十年的持续积累,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已初步构建起来,为建设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其次,要强调专业知识的基本要求和学术规范。一本专业化的教材必定反映专业的学术水准,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专业型的从业者和高水平的研究者。专业型的从业者在应用层面推动新闻传播实践的发展,高水平的研究者在知识层面推动新闻传播理论的深化。遗憾的是,目前新闻传播学科的教材,在数量上并不少,但在专业水平上却受到诟病,这种状况需要得到改善。

  再次,要充分反映行业实践的历史轨迹和前沿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传播实践的演变异常迅速。然而,新闻传播专业的教材建设难以跟上实践变革的节奏。许多教材的内容仍较陈旧,对业界前沿成果的关注和吸纳不够,甚至已严重脱离当下的时代语境。其原因在于,这些教材大多由学者撰写,重理论而轻实践。编撰高质量的新闻传播学教材,需要媒体从业者与学者们精诚合作,共同谋划和撰写,将本土新闻传播的观念体系、政策框架和实践脉络完整地、体系化地呈现出来。

  ■ 教材建设的科学化关乎逻辑结构和科学精神

  教材建设的科学化,是要以严谨的科学性来谋划和编撰,以实现学科知识逻辑的高度自洽,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科学精神。对于任何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科学化是其内在的规定性和追求目标。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正处于持续的变革、更新与迭代中,教材建设的科学性问题尤显迫切。

  新闻传播学的教材建设,要注重知识体系建构的完整性。当前,学者们推出了大量教材,但同类课程的教材重复现象严重。据统计,相对传统的课程,如《新闻采访与写作》《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媒体概论》等,教材种类很多,少则20种,多则40余种。至于一些新兴课程,如《智能传播》《传播数据挖掘》《健康传播》《人机交互》等,面世的教材很少。这种结构性的偏差亟待改变,需要新闻传播学者结合实践发展,根据立德树人的实际需求,为本学科的教材编写作出自己的贡献。

  编撰新闻传播学的教材,要注重知识逻辑衔接的结构性。新闻传播学是典型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归口在文学门类。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和话语体系的内在逻辑,必须遵循科学性原则,在内容上要按照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理念,科学安排知识结构,强化知识传授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传统上,新闻传播学不少教材的编撰,内在逻辑性不够强;即便是主题类似的教材,在内容设定安排上也有较大差异。这说明教材的科学性有待提升。

  教材体系与学科体系相互支撑。加强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即是要加强教材体系建设。在新时代,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和新技术思维,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和行业创新发展,能胜任中外文化传播与文明互鉴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就要建设好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教材体系。本土化关乎文化传承与实践依托,专业化关乎知识建构与专业规范,科学化关乎逻辑结构和科学精神。

  向世界提供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向世界民众传播好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教材是重要的渠道和形式。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学教材是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构成,承担着立德树人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功能,还肩负着向全人类贡献中国特色新闻传播话语、理论和思想的历史使命。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