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像杨明斋一样“接地气”

长江时评 > 焦点

2021-05-05 11:10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杨明斋 中共创立时期党员

  

  北京大学生村官王晓力。记者高文举 摄

  作者:记者占思柳

  王晓力论文摘选:

  在人类历史上,文化问题始终居于重要地位,它关系到社会面貌、民族命运和国家未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综合实力的标志和体现。杨明斋的《评中西文化观》虽然写于20世纪20年代,但是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具有重要价值,为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5年前,90后女生王晓力从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她的毕业论文题目是《杨明斋的革命贡献研究》。杨明斋是被周总理称为“忠厚长者”的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研究杨明斋的过程不知不觉间指引了王晓力的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

  毕业后,王晓力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4月18日,记者在北京见到她。比起其他90后,王晓力多了一分沉稳和亲切,说起话来格外有条理。

  ■ 他的文章和人生轨迹让我感觉到共鸣

  2014年,王晓力进入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就读。导师读到杨明斋的著作《评中西文化观》,觉得这位颇有建树但鲜为人知的中共早期党员非常有研究价值,希望她更深入地查阅资料、进行研究,以此为题写作毕业论文,她接受了导师建议。

  “我越深入了解他,越发现他的性格和我很像,比较内敛,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周恩来把他描述为一位忠厚长者,他并不是那种特别张扬或特别爱表达的人,但对信仰很忠诚,对革命事业很坚定。他的文章和人生轨迹让我感觉到共鸣。”

  王晓力用了一年多时间追寻杨明斋的身影,从一开始的有些被动,变为主动去图书馆日以继夜钻研史料,越来越投入。杨明斋那段“东奔西走、无家无国”的岁月,在她的梳理中渐渐清晰。

  王晓力在论文中论述,杨明斋的《评中西文化观》放在当代也有意义。“他在上世纪20年代就能以辩证的科学态度看待中西文化问题,在揭露中国传统文化种种弊端的同时,不忘强调文化的民族性特征,指出必须坚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在国际舞台上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个性。在全球化浪潮下的今天看来,尤为可贵。”

  王晓力回忆起论文完成的那个夜晚:她合上眼,仿佛回到了风云际会的100多年前,论文一页页消失,只剩下那个素未谋面却又熟悉无比的身影,始终没有散去。

  ■ 跟他一样“接地气”,到基层去理解国家运转基础

  临近毕业,王晓力的许多同学早早面试了北京各类外企或互联网风口上的企业。她并非没有过这些选择,但让她眼前一亮的是一则大学生村官的招考信息。“那一瞬间,我想到了杨明斋奋斗过的这片土地。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直到大学毕业几乎都没有接触过农村,有这样一个机会很难得。”

  2016年7月,王晓力到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黄港村基层工作。她在山西运城长大,在北京读了几年书,却去了农村工作,家人和朋友对这个选择多少有些不理解,但王晓力不后悔。她说,基层政府是国家所有政策落实的最基本单元,在基层工作更能理解这个国家的运转基础,对个人的锻炼很大,她在这个岗位上也真切地感受到了成长。

  离开校园后,杨明斋淡出了王晓力的生活,但她始终记得杨明斋的精神灵魂:坚定的信仰以及对信仰脚踏实地的实践。

  杨明斋曾到河北省丰润县车轴山中学任教,教育引导许多学生投身革命。“杨明斋的理论水平非常高,同时又是一个愿意‘接地气’的人。我做村官工作最大的感受就是脚踏实地,比较‘接地气’。可能因为之前专业所学的东西理论性比较强,真正去工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每一件小事情都必须很上心、很认真地做好。”

  王晓力说,工作给她带来的最大收获是同理心。村官的大部分工作是开证明或上传下达,“印象最深的是许多来办事的老百姓的眼神。看到他们的期待和急迫,我就会觉得手上的工作不是小事,我不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同学聚会时,有些同学穿着时尚,说着中英文夹杂的互联网语言,有的已小有积蓄。王晓力说:“工作中接触到的村民文化素养和经济水平可能都没有我这些同学那么高,但他们的快乐并没有减少。我每次从办公室的窗口向外看到跳舞、写毛笔字的叔叔阿姨们的笑容,能真实地体会到他们的快乐,这可能是其他在北京的90后很难体会到的吧。”

  ■ 践行信仰就要像他那样义无反顾,人不能“差不多得了”

  1920年4月,杨明斋作为俄共(布)代表维经斯基的翻译来到中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联络“南陈北李”推动建党,在发展党的后备力量和指导工人运动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2020年春天,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王晓力所在的辖区也面临巨大考验。这是对全国基层干部的一次大考,王晓力也体验了杨明斋所经历过的“战时状态”。

  王晓力挂职社区1个月,负责一个小区的457户居民。在疫情最严重的那段时间,她通过两台社区电话,解决所有社区居民的生活问题。“当时居民都很紧张,有的居民打不通电话,还要投诉我们,其实那是因为我们从早到晚都在接电话解决问题,有时感觉特别委屈。”本来只用挂职1个月就可以调回街道,因为这场疫情,王晓力在社区工作了8个月。

  当时北京防疫工作要求外地返京人员居家隔离,从国外返回的要集中隔离。一些家长担心留学生回国后集中隔离有风险,要求也居家隔离,被拒绝后抱团给王晓力施压,在下班时间持续打电话,有时候情绪十分激烈。与此同时,王晓力和同事还要负责接送本辖区内的“密接”居民到集中隔离点隔离,“说心里没有一点恐惧是假的”。

  王晓力并没有正面回答“面对委屈时怎么办”的问题。她说,在最委屈的时候其实没有时间委屈,更没有时间哭,等意识到的时候,最难的时候也过去了。疫情结束后,社区居民见到她都会报以友善和感激的微笑,她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以前研究杨明斋,最触动我的就是他对信仰的坚持。在马克思主义还只是微弱的星星之火的时候,无论面临什么困难,他都能坚定地用自己的生命去传播和践行它,淋漓尽致、义无反顾。我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他相比可能算不上什么,许多基层工作是重复的,但其实也充满挑战,把它做好同样需要认真和智慧。我不喜欢‘差不多得了’,我觉得人不能‘差不多得了’,做一件事就还是要把它做好,不然我过不了自己那一关。”说这句话的时候,王晓力语气十分坚定,表情严肃。

  【编辑:李尔静 王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