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毛宁:“中国式现代化”升华了现代化内涵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2-08-16 11:0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毛宁(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赋予现代化以新的实践内涵。在价值维度上,“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价值导向,以其独特性、创新性和包容性超越了传统发展模式,破除了西方化等同于现代化的迷思,为人类现代化进程贡献了中国智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属性;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成功的核心密码。“中国式现代化”超越了既有的西方现代化模式,体现出内在规定性、综合协调性和包容互鉴性等基本特征。

图片来源:长江头条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与发展的阶段性形成了其内在规定性。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的条件下开展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背景下开展的现代化存在发展目的上“向人”或“向资本”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独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真正起点。近代以来中国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对现代化的理解更多表现为一种被动式的探索。随着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对现代化的追求从被动跟随转变为自主探索。新中国成立后的伟大成就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基础、物质条件和精神力量,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前奏曲。新发展阶段确立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坐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推动社会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将人民生活从“有没有”提升至“好不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主义性质与发展的阶段性共同构成了规范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方向的二维坐标。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后发国家推进现代化的综合协调性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在具体实践中实现了发展的结构性与时序性的内在统一。在结构上,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并通过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以建立更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有助于人民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时序上,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串联式发展的单一模式,积极吸收和借鉴人类现代化发展的一系列成功经验和文明成果,以后发优势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在时空交错中的叠加发展,打破了现代化发展的线性逻辑,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均衡式、并联式、跨越式发展的独特性特征。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对人类文明的包容互鉴。中国式现代化批判并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国家“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思维逻辑,呈现出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包容性增长。以实现巨大人口规模背景下的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以新发展理念为引导,综合协调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按照共同富裕的原则调节收入分配,将发展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出现两极分化。在发展过程中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充分释放劳动、知识、技术、资本的活力,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合力。并通过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来提高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保障条件,践行“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追求蹄疾而步稳的发展。从“两手抓”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对历史经验和优秀文明的借鉴发展中升华了现代化的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人类文明的平等与互鉴,反对文明的等级化和差别化。西方国家作为现代化的先行者长期垄断着现代化模式的话语权,近年来西方现代化不同程度地呈现出动力不足的现象,西方国家更是以逆全球化政策、“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等论调大肆渲染他国威胁,从而为自身谋取利益。中国式现代化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所包含的共同富裕的人本主义价值导向、两种文明协调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价值理念,超越了以霸权主义为基本特征、以资本增殖为主要逻辑的西方现代化,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破解现代化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编辑:余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