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陈先义:方方面面都要自信走自己的路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2-08-02 15:49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陈先义(解放军报原文艺部主任)

  近来网络上关于“学位服”的话题挺热。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明确反对在大学毕业时穿学位服。他认为自己是中国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去穿西方服饰。彭林教授说自己毕业比较早,没有拍学位照一说,后面可以补拍了,他也不愿意。也有一些网友认为,学位服已经脱离了文化、宗教意义,成为一种比较通用的仪式服装,没必要上纲上线。

  这个事情怎么看呢?从深层看,这还是一个国家文化认同问题,要认真对待。衣服并不简单,从源流来说,衣服背后是有很多深层意义的,就像日本的和服,西方学士服,中国的中山装、唐装,每一件衣服代表一个国家的文化,并且被国人深知,自己国家的衣服不管身处何处,当它穿上身时,就会有特定仪式感,被自己同胞所认出,无形中达成共同文化认可。

  这件事可以与另一件事联系起来说。不久前,中国人民大学宣布将从2022年开始,不再向西方世界大学排名机构提供相关数据。同样具有明确退出评选意向的,还有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相继宣布不再向国际大学排名机构提供任何相关数据。

图片来源:长江头条

  这些高校退出“西方排名”,是认真而审慎的决定,不愿继续跟随“洋指标”。应当说,摆脱“洋指标”的指挥棒束缚,是中国教育主动权的回归。教育主动权的回归就是文化回归,只有文化回归,我们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样两件事连在一起看,我认为是中国教育一种自立自强自信的表现。

  长期以来,我们在“接轨论”思想引导下,凡事的标准以西方标准为标准,凡事以西方认可为导向。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听从人家制定的标准,就要一切听从人家的安排,亦步亦趋。评价标准,到底有哪些条件?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规定,里边必然就有价值取舍问题。

  评价标准背后是评比权力,掌握这个权力的人,就按照他们国家意愿办事,对其他国家,尤其是后发国家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殖民,这样的例证已有不少。

  再举个例子说,诺贝尔文学奖、诺贝尔和平奖,这些评奖标准都是西方根据他们自己价值观制定的,我们要获奖,就要符合这些标准背后的价值观,我们要把获奖看成什么了不起的大事,就等于以他人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科学领域,根本不存在完全客观的标准和奖项。这样两个奖项,在确定颁奖的时候,就以某种意识形态为标准。想要获奖吗?那就需要在自己作品中迎合这样的意识形态标准,至少要符合这样的意识形态标准,惟有如此,才可以获得大奖。至于艺术美学价值,还在其次,因为各个民族的审美完全不一样。比如我们的唐诗宋词,西方很难理解其艺术价值,离开了中国语言和汉语环境,包括诗词在内的很多优秀汉语作品,就很难感受到那种艺术巅峰的特别神韵。

  这些年,不少人有化不开的“诺奖”情结,好像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真的有什么了不得。西方标准仅仅是美学标准吗?

  这些年,文化方面我们吃过亏,比如一些影视作品,非显示中国人的愚昧、黑化的作品不算好作品,反之,就可以在西方的电影节上去拿奖。

  今天这些世界名校排名,与诺贝尔文学奖类似,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西方世界颁布这样的奖项和排名,有他们自己的目的。

  客观地说,西方率先步入现代化,在现代话语体系中有主动权、话语权,让第三世界国家跟在后面张扬其价值观。随着世界其他国家步入现代化,脱离西方那一套话语体系是必然的。

  这些年,我们有些人言必称西方怎样,论文也是以西方杂志刊物为准,大学评比也是西方说了算,文学这类完全不同评价标准的东西更不用说了,好像西方定的东西便成了自己毕生追求的目标,这都是对自己文化的不自信。

  西方国家自己是怎么看的呢?多年前《参考消息》发表过一篇短文,一个美国议员公开说:你以为我们让中国篮球运动员来美国打球就是认同中国吗?不,因为他在美国打球,中国就有十几亿人要看NBA实况,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觉得美国不可战胜,就会怕我们,就会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就会成为亲美力量,这是培养整个中国人认同美国的一次看不见的大行动。所以说,文化自信绝不是轻描淡写,着实关系重大。

  【编辑:余淮】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