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李芳 曾婷:共研共学共进,推进思政课创新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2-08-02 15:42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李芳 曾婷(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广西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思政课的创新,多次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引进“共同体理念”,在教学研究上构建“师师共研”共同体、在学习上形成“生生共学”共同体、在教学上推进“师生共进”共同体,对于推动思政课教学的整体性变革、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图片来源:长江头条

  ■ 通过教师共同研究,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目前,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人数超过12.7万人,教师队伍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跨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教师的学科储备、理论储备、实践储备明显不足,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构建“师师共研”教研共同体,可以有效破解当前教师队伍面临的现实问题。

  “师师共研”教研共同体,是指在教育教学领域中,以共同价值理念为引领,以对话、交流、反思、合作为特征,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标而构建的一种社会有机体。通过“校内师师”“校际师师”“社会师师”不同场域的协同共建,以多元互动、开放包容、合作共赢为准则,建立横向覆盖所有思政课程、纵向联接各层次学校的教师共同体。以集体备课、专家指导、资源共享、结对帮扶等教研活动为依托,将不同层次、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结成一条相互关联、实时互动的“链锁”,从理论思维、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教学技能等多方面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整体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实现均衡式发展。构建的教研共同体,借助互联网平台,通过专家的多维度理论解读、名师的教学思路剖解、优秀教师的实例教学展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逐级破解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难题,多向度地进行教学实践引导,让思政课堂既有深刻度又有异质性。

  ■ 通过学生共同学习,提高思政课教学活力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学生是思政课施教的对象,也是思政课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获得感是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指标。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明显增强,但在课堂的吸引力、学生抬头率、点头率、入脑入心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学生获得感产生的重要前提。教育不是单纯地讲与听的事情,而是一个生动的相互激活、相互启迪的建设性过程。构建“生生共学”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构建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学习共同体,指学生在共同的学习任务引领下,以合作、研讨、共学、共享、共创等方式实现有效互动,促进成员之间共同成长为目标的社会有机体。通过构建“校内生生共学”“校际生生共学”“大中小学生生共学”的学习共同体,把学生连结成一个相互关联、休戚与共的整体。校内思政课堂开展小组合作研学活动,校际间开展“我们爱上思政课”“经典我来读”等各种评选活动,大中小学联合开展“大手拉小手·思政云课堂”等活动,激活学生的动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构建起的学生共同体,真正地让思政课堂“动”起来。

  ■ 推动师生共学,让思政课改革创新“教学相长”

  思政课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要发挥学生主体性。

  现实的思政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参与等问题。构建“师生共进”教学共同体,有利于消解思政课中师生之间的疏离感。教学共同体,指在共同目标的指引下,教师发挥教的主导与统领的作用,学生发挥学的主体与能动作用,师生之间在课堂内外建立起平等合作、民主共建、对话分享的关系,以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在双向互动与双向反馈中,师生之间形成一个既有情感联接,又有需求回应的教学共同体。构建起的“师生共进”教学共同体,课堂的教学话语从单向的教师独白转向双向互动的师生共话,课堂的教学内容从教师的预设转向师生的共创,教学的场域从教室延伸到网络、社会,老师更懂学生,更用心地教;学生更明教学理念,更用心地悟,教师与学生同声相应、心灵相通,课堂更具生气与活力,课堂教学的通透度显著提升。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