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彭德莲:警惕汉语的博大精深在网络时代被消解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2-07-25 10:31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彭德莲(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汉字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表意文字,是中华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在网络时代,网络社交盛行以及泛娱乐主义的影响下,网络流行语广泛渗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中,对传统汉字汉语产生极大影响。这带来一个重要问题: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使用,对传承与创新优秀传统语言文化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网络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是正常却又特殊的社会现象。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流行语中的几个问题。

图片来源:长江头条

  一是“破坏”。汉字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实践沉淀的浓缩表达,也是中华文化意识的凝聚。当下,网络流行语创新“自娱自乐”与集体使用“狂欢”现象并存,以追赶潮流寻求认同为先。不可否认,人们在网络空间里恰当利用网络流行语言能够很快建立“交往”关系,获得一种身份认同和价值认同。但一些无内涵无逻辑、谐音错字甚至低俗暴力的网络语言“梗”,影响语言文化的严肃性,破坏了语言文化的底蕴,对汉语教育发展带来困扰。更有甚者,在一些关注度高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很多网友在表达激烈情绪时使用“网暴”,网暴本质上说是一种“语言暴力”,将语言当作一种伤害他人的暴力,这是对个人权利的破坏,同时也是对语言文字的破坏。

  二是“解构”。网络流行语以潮流的方式席卷进日常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网上网下两种生存状态的身份适应,删繁就简成为常态。这不仅破坏汉语文化底蕴,也有钝化和瓦解思想表达力的危害。“思维本身的要素,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即语言”,现在的人们不缺乏思考,但缺乏有思考力的表达与思想。网络热词的“传染性”,容易让人们在思考与表达时习以为常地使用,以致被泛化到概括和定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博大精深的汉语在传递与表达思想方面的强大能力渐渐被削弱乃至遗忘,良好表达能力、思考能力可能会逐步流失掉。很多网友在网络上自嘲,如果不是背过两句唐诗,看到美景的时候,除了惊叹,已经没词可用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21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是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行动指南。

  构建更好的汉语使用网络语言环境,首先需要强化规范使用语言的意识,树立文化自信。汉语言文字是一种表意又表形的文字,有着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中国人,我们应当强化语言规范意识,增强个人学习能力,提升语言文字修养,继承优秀的汉语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尊重汉语使用的语言规则,理性辨别和使用网络流行语,不盲目跟风追赶潮流。同时也应当增强上网的规则意识和法律观念,不传播低劣暴戾等网络语言,不参与网络暴力,努力净化汉语的网络传播生态。

  主流媒体以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自媒体,也当做好率先垂范,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环境,努力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语言生态。在语言翻译领域,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信达雅”,说的是语言表达的标准。这一标准不但适用于翻译领域,在网络世界的表达中也需要追求语言文字的“信达雅”。作为引领舆论的主流媒体,应谨慎选择网络热词。在网络热词主流化过程中,应明确其原有内涵、了解文化背景等,避免在流量的刺激下,任意使用潮流而泛化的网络语言去迎合以及娱乐大众。

  其次,要重视语言文字教育教学,提升文字运用能力。中小学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园地,学校应加强汉语文化教育,大力普及城乡中小学普通话教育,重视中小学汉字书法文化课程,说规范话写规范字,夯实汉语学习基础;重视大学语文课建设,将语言文化研究最新成果融入教育教学,完善汉语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营造良好语言文字教育教学环境。教师以及家长应当做好网络语言使用的引导者,鼓励家长深入学习汉语言文化,深刻了解汉字的历史文化底蕴、丰富内涵;教师要树立责任意识,强化学生汉语语法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使用习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理解和使用网络语言的行为,抵御不良网络语言的侵蚀。

  语言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样会随着时代而发展,我们也要提高中华优秀语言文化的研究阐释成果与现代技术的融合。深入挖掘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利用现代技术实现语言文化研究成果的数字型转化和推广,搭建方便快捷的语言文化学习交流平台,激发人们学习和弘扬汉语文化的热情;利用现代技术重现语言文字创造史、发展历程等,建设可视化的网络中国语言文字博物馆;推出更多类似于《典籍里的中国》的文化类创新节目。打造良好语言文化学习的虚拟数字空间,在虚实对话和视听共享中更立体、更多维、更广泛地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语言文化。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