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027-85695666

【超大城市治理⑥】织密社会治理之“网”

长江时评 > 大V在此

2020-12-14 13:09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陶秀丽 武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要点:

  01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

  02健全城市应急处置机制

  03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04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要敬畏城市、善待城市,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努力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疫后武汉市总结经验教训,深刻领会、切实贯彻“全周期管理”理念,从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健全城市应急治理机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着手,织密织牢社会治理之“网”,探索实现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径。

  一是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治理体系。疫后重建,武汉落实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公共卫生体系,筑牢生命至上的制度防线,着力打造国家公共卫生安全标杆城市。

  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设立公共卫生总师,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首席公共卫生专家特设岗位;建设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和重大疫情防控指挥调度中心,组建市、区两级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在街道和乡镇设立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公共卫生专干。

  重点完善“七大机制”,优化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分级负责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机制;实施公共卫生疫情直报系统、发热门诊、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药品零售、穿戴设备、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大数据监测,完善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注重平战结合、防治融合,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疾控机构与街道(乡镇)、社区(村)、基层派出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联动机制,建立公共卫生应急社区防控网络;广泛动员、组织和凝聚群众,完善群防群控机制;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信息,完善舆情应对处置机制;依托“城市大脑”,建成全民健康信息市区一体化平台和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

  为增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重症救治能力,武汉大力推进同济医院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协和医院(金银湖院区)建设国家区域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基地、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建设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疑难危急重症救治中心;同时推动武汉预防医学科学院建设,打造国家生命健康创新发展示范试验区。

  二是健全城市应急处置机制。建立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体制,是此次决胜战疫的重要经验。疫后武汉着力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完善各层级各地区各领域应急管理网络,全面提升城市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等指挥协调能力。健全信息共享、协调高效的跨区域跨部门多元主体联动机制,全面提升应急协作能力。今年对于武汉来说,是大考之年,疫情之后紧接着遭遇特大汛情。防汛救灾是对武汉城市应急治理能力的又一次重大考验。武汉切实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对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依托统一领导、上下联动、反应灵敏的应急指挥体制,层层压实责任,做到防汛救灾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顺畅、执行有力。实施科学防汛,利用大数据加强在全市范围内的人员和物资储备调度,确保全市安全度汛。城市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也得到了检验和全面提升。

  三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武汉战疫实践证明,社区作为城市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城市居民的桥梁和纽带,是疫情防控的最前哨、城市服务的最前端,在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上处于前线阵地和基础地位。然而战疫过程中,也暴露出在整合和动员辖区,包括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社会企业、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方面还有很大不足,基层应急治理能力与政府的要求和社区居民的实际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疫情防控工作特别指出:“这次疫情防控凸显了城乡社区的重要作用,也暴露出基层社会治理的短板和不足。要夯实社会治理基层基础,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的城乡基层治理格局。”为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武汉市进一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用“加减乘除”法,为基层街道社区减负增能。

  在人员、资金等配备上做“加法”,出台《武汉市社区工作者管理办法》,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立四岗18级,对应“社区干事——社区‘两委’委员——社区‘两委’副职——社区正职”的成长链条,扩宽社区工作者发展空间,强化待遇保障;打破岗位“天花板”,探索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岗位管理制度;社区工作者全面实行合同管理,其权益将得到更全面的保障。改革后的社区工作者薪酬水平平均增长80%以上,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社会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等按时足额缴纳保障。

  在工作负担上做“减法”,规范“属地管理”,建立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和配合责任清单,强化街道社区工作准入机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

  在优化管理服务上做“乘法”,明晰街道职能定位,优化街道区划设置,完善街道综合执法机制;规范社区大党委组织设置和运行方式,促进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物业服务企业三方联动,增强服务社区居民的能力。

  在化解矛盾上做“除法”,纵深推进“民呼我应”改革,健全网格化管理,健全社区工作者岗位教育培训机制,细化工作目标考核,制定以社区居民满意度为主要依据的党员群众评议制度,完善“自下而上、逐级响应,一事一评、以下评上”的呼叫响应机制。依托“城市留言板”“武汉微邻里”“电视问政”等平台,打造问题诉求全收集、工作力量全进入、分级分类全处理、服务过程全评价的基层治理闭环,提高问题快速发现和协同处置能力。

  四是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治理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疫后武汉市制定了《新型智慧城市顶层规划(2020-2022)》,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武汉智慧城市建设,坚持统筹集约、共建共享。建设云网基础设施、“城市大脑”等统一支撑体系,推进数据资源深度整合与开发利用;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推动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推进民生服务“一码互联”,完善城市治理“一网统管”,实现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打造企业服务“一站直通”。全面推进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智能服务普惠应用,以精细化治理破解大城市病,努力打造宜居、韧性、智能的超大城市,通过强化科技赋能,实现超大城市高效能治理。

 

  【编辑 李尔静 吴蕾】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