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正逢开学季,“开学第一课”既是时间上的“开始”,也是教育上的“开始”,一次次地回到教育的内核。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1935年9月,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在南开大学开学典礼上提问:“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这著名的“爱国三问”提在硝烟弥漫的抗战年代,却直指教育内核,穿越历史和时间,需要我们一代代人来作答。
图源长江日报
“爱国三问”如此朴素,然而,用行动来作答却不简单。就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仍有人把“出国”作为“成功人生”的标准,仍有人信奉“外国的月亮圆”,甚至还有人为一己之私出卖国家利益……这些人,不就是“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吗?
身为中国人,要有中国心,这在战争年代攸关生死,在和平年代仍是一个根本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是培养爱国情怀。现在的青少年“没有体验过民族生死存亡的苦难,没有经历过血与火的考验,没有参加过艰难困苦的奋斗,人生阅历很有限”,更需要从开学第一课开始,让爱国主义扎根,时刻不忘自己是中国人。
中国心,是站稳中国立场、立志奉献国家,是坚持祖国和人民至上,把“人生小我”融进“国家大我”。就像全球著名计算机视觉专家朱松纯在今年“开学第一课”中所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科技的引领者,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的机遇,希望同学们能够抓住这次机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这种时代的紧迫感,正是来自一颗渴望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的赤子之心。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