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影响人们的生活福祉。与高不可攀的旧有印象不同,近年来,科学议题正越来越多的“破圈”,普通人围观科技事件成为生活日常。
就拿这两天的热搜来说,“戴眼镜也能上太空了”就挺火。伴随着热烈讨论,人们对“载荷专家”这一新鲜名词也有了普遍了解。这不是航天工程第一次上热搜,近年来,从取名征集到天宫课堂,从围观直播到网络热议,“航天”这样原本艰深的高科技活动一次次进入到公共话题,相当“接地气”地进入了百姓生活中。
图源人民日报
普通人围观科学有什么用?如果把科技创新看成一座高塔的话,科学普及就是“塔基”。高大壮美的“塔身”,离不开“塔基”的牢固支撑。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也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当下我们反复强调科技创新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普及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应被摆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两者总是携手并进。就拿此次航天热搜来说,这一次戴着眼镜上太空的航天员、北航教授桂海潮,就是读高二时“围观”了第一代航天员杨利伟的“飞天全过程”,从而立下了航天志向。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了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指出要“线上线下多渠道传播科学知识、展示科技成就,树立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让科学普及引领社会风尚,特别是在青少年中进行科学教育非常重要,毕竟,好奇心、想像力、探求欲是科技创新十分珍贵的源头活水。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