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对金晓宇的故事不应该停留于感叹唏嘘|长江时评

长江时评 > 100℃

2022-01-21 18:58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叶军

  临近春节,一则新闻“我们的天才儿子”被刷屏,这个关于爱与哀愁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而这个故事也使双情感障碍这一心理疾病进入到大众视野。

  新闻从一个父亲的视角,讲述了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儿子金晓宇,自学语言翻译22部外文书籍的故事。面对不时疯狂的儿子,父母默默承受,只要他“活着就好”。妈妈为他争取到第一个翻译机会,爸爸成为他的第一个读者,而在妈妈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三年中,本身就有精神疾患的金晓宇竭尽所能,对妈妈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在长达40年时间里,这个家庭磨难不止,却凭借爱的力量一次次去努力跨越。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不管命运如何变换,失意、糟糕、多舛,微光不灭,这正是社会迅即变化状态下人们需要的信念,这恐怕也是这个故事迅速发酵,很快变成社会热点的原因之一。

  但是,对于金晓宇的故事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叹唏嘘,停留在满足我们的心理需求上。

  当金爸爸向媒体讲述这个故事时,妻子刚刚过世,自己已经85岁高龄,儿子再度发病进入精神病院可以想见他的绝望心境。有人向他捐款被他拒绝,因为他最大的动机就是讲出这一切。打动人们的爱的力量有多深,金家人所承受的艰辛和挣扎就有多沉。

  通过金晓宇,我们应该更多了解精神病患群体的生存状态,并切实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比如新闻出台后,一家残疾人托管中心打破家人无法陪同规则,同意金晓宇父子同住,这就是非常人性化的举措。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提到精神病院时,要么是低声的,恐被人听到似的要么是调侃的,带着歧视的嘲笑的眼神。作家周芳曾经花一年时间在精神病院做志愿者,她在非虚构文学作品《在精神病院》中写道:“在那里,我看到‘人’的存在,即使他们被冠以‘那样’。”“西班牙作家卢卡.德代纳给他们命名‘上帝的笔误’人类的弥补在哪里?”

  精神病人也是人,也有他们的特长,譬如很多双相情感障碍的病人,像金晓宇一样具有创造力。可以给精神病人办画展,让普通人购买精神病人的创造性作品,使病人和社会有连接,感受到生存价值,这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康复。在金晓宇的故事中,给他第一个翻译机会的妈妈的老同学、那些认可和喜欢他翻译作品的出版社和读者,都是和他站在一起,帮助他与病魔交战,挖掘出自身潜能的同盟者。他们看到了他作为“人”的存在,不介意他身上的“那个”标签。

  但是,精神病人又是病人。要用科学的态度面对心理疾病。目前,因为有些精神病人会有攻击行为,很多人对精神疾病缺乏全面和深入了解,对精神疾病仍存在固有偏见,这使有些精神病人和家属有强烈“病耻感”,掩饰病症、拖延治疗,最终加重患者心理疾患程度。

  现代社会压力激增,在倡导个人遇事保有乐观向上心态的同时,也要大家协力,尽最大努力去培育一片难以滋生心理病患的土壤。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要加大对全民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大对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展和及时干预力度。全面推进精神障碍社区服务等等。要求到2030年,常见精神障碍防治和心理行为问题识别干预水平显著提高。

  希望通过金晓宇一家人的故事,更多精神病患家庭被看见、被救助。全社会应该更加重视对精神病人的防治,这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幸福。爱固然伟大,但不能让爱太过沉重了。

  【编辑:李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