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强烈信号!不能任由优秀师资往“高处”走丨长江时评

长江时评 > 100℃

2022-01-11 20:1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评论员 李建华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今后,对于教师而言,或许不再完全适用:因为教师一味向“高处”(优质学校)流动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1月11日,教育部发展规划司负责人晁桂明表示,“十四五”期间,教育部门将大力提升县域普通高中整体质量,强化源头治理,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这一被媒体突出报道并引起社会热议的信息点,是晁桂明出席当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服务规划》有关情况所做的表示。

  这一要求的具体执行,尺度的把握或许还需讨论、优化,但在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的大背景下,它传递出一个强烈信号:教育资源不能任由市场化流动。也就是说,不能单凭谁出价高,就往那里去。

  以往,优秀师资往“高处”走比较多见的。大量的优秀校长、教师从落后地区到发达地区,从乡村到城市,从同区域普通学校到优质学校流动,其主要原因无非是投奔的学校待遇更高,更加诱人。教师们心仪的好学校主要包括本地或异地资金雄厚的民办学校、教培机构、优质公办学校。由此可见,优秀师资流行往“高处”走,是国民教育在较大程度偏向市场化的结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教育偏向市场化的弊病显而易见。它意味着谁出的钱多,谁就能受到更好的教育,进而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造成许多父母和小孩被卷入教育“军备竞赛”,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学业负担。这种倾向显然和社会公平、共同富裕背道而驰。

  所幸的是,国家及时果断出手纠偏,强调教育公共产品属性,注重教育公平,并对市场化表现突出的教培机构、民办学校等进行大力调整。据上述教育部有关人士透露,我国将制定实施《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健全义务教育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群体教育差距。这样的新局面正是民众的殷切期待。

  不难看出,在教育强力回归公益化的大背景下,严禁发达地区、城区学校到薄弱地区、县中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是出于教育均衡的考虑,意在干预优质师资过于集中形成马太效益,也透露出师资的调配将更多地由政府根据均衡原则来主导,而不是完全交由市场来主导。

  可以预见,限制发达区域任意吸纳薄弱区域优秀师资之外,发达区域的优秀师资或将逆向薄弱区域流转。比如,提高薄弱地区教师待遇、规定发达区域教师义务支教的年限、鼓励更多志愿者(包括大学毕业生、刚退休的城市教师)比较长期地支教。随着国民教育全面回归公益化,大力推进均衡化,教师热衷单向往“高处”走将随之减少,而更多的是多向的正常流动。

  【编辑:余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