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长江时评 | 开书店不赚钱不是否定政府扶持的理由

长江时评 > 100℃

2021-04-10 14:58 来源: 长江日报
【字体:

  作者:杨于泽

  由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等近日发布的《2020—2021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2020年全国约有4061家实体书店新开面世,新开书店数量远远超过关门书店数量。在图书网购非常便捷的今天,每年有4000多家实体书店开张,肯定出乎很多人意料。

  网购图书折扣高、送货上门且送货快,有人不禁问:今天再办书店还有何必要、有何意义?从公开信息看,推动旧书店维持经营、新书店开张营业的是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少地方政府把书店当作“文化地标”给予补贴,目的是营造一种读书氛围。这一现象的背后逻辑则是,国家致力建设学习型国家、创新型国家,各地政府一致强调全民阅读的重要性。

  在很多地方,文化事业被定义为“公益事业”,基本上是不能赚钱养活自己的,政府投资于公共文化事业乃是一项“同际惯例”。

  我国的艺术院团、博物馆、图书馆等长期以来是政府“养”起来的,现在对不同性质的文化事业单位实施不同的预算政策,但即使是演艺院团,也由地方政府“保基本”。由政府补贴书店,维持数量庞大的书店并吸引很多人新开实体书店,这应该是我国扶持文化事业比发达国家更进一步的地方。

  这种对文化事业的扶持显然不是多余的。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给文化事业多少钱,并没有一定之规,而是看你目标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建创新型国家、文化强国,维持多一些的书店,并无“不合理”之处。2020年北京一个中国城市新开书店639家,是美国全国新开书店数量的近8倍。开书店并不赚钱,但这也不是否定政府扶持书店政策的理由,因为大部分文化行业本来就是公益性质的。

  近年来我国城市综合实力在国际排名中上升很快,比如在一项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排名榜上,北京经济指标排名全球第三,上海交通排名全球第四,但它们在文化上排名相对靠后,特别是没有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演艺机构。可能我们在文化事业上投入的钱并不少,但文化产出不尽如人意。

  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补上文化的短板。可能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文化是国内中心城市普遍存在的一个短板,必须补上这一短板。政府一补贴,开书店的人就多起来了,但对于演艺、美术、博物馆等领域来说,扶持不等于给钱完事。

  补文化短板,要有改革思维。政府扶持资金要激发文化创新创造力,鼓励优质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而不能满足于树几处“文化地标”。上海大隐书局在财政扶持下,提供图书分享类、文艺演出类、时尚手工类等多种类型的文化活动,赢得政府购买服务并实施公共配送。这是一种文化生产机制创新,不是只给城市增光添彩,而是让老百姓得实惠。

  【编辑:余淮 陈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