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长江时评 | 企业收割“青春红利”,谁来为“35+”员工托底?

长江时评 > 100℃

2021-02-26 10:14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作者:长江网评论员李尔静

   

  新闻事件

  据《新华每日电讯》报道,春节过后,记者探访了各类招聘活动,发现不少企业招聘都要求“年龄限35岁以下”,有的甚至提出“员工90化”。在日常工作中,“35+”的员工也正在被逐渐“边缘化”,还有的被迫离职。35岁“职场荣枯线”已经成为职场人士望而生畏的一道“坎”。

  市场偏爱年轻人,有其因由。年轻人有干劲、有精力,对工薪要求较低,生活和家庭的牵绊少,适应力和可塑性更强,自然更受到企业青睐。

  但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传统的“人口红利”模式正在逐渐减弱。过去,由于市场上充满了年轻劳动力,企业可以不断用低薪酬的年轻人替代高龄员工。但从目前看来,年轻劳动力的日渐减少正在成为趋势,如果企业仍旧依赖收割“青春红利”,则极有可能出现后劲不足。

  另一方面,年轻人虽然有干劲、有精力,但由于缺乏专业经验,往往只能在一些同质化、低水平的岗位上摸爬滚打,而对于专业性强、技术性高的岗位,可能无法胜任。企业如果只有年轻人,则很容易因为经验、技术、能力的不足,无力转型升级,陷入雷同的运营模式,导致业内竞争消耗越来越严重。

  当前,创新创造、攻克技术、突破瓶颈才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企业要创新,则离不开丰富的资源经验储备,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而这些也正是35岁以上员工的优势和长项。工作经验相对丰富,社会经历也磨砺了意志,一个“35岁+”的职场人既有踏踏实实工作的态度和抗压能力,又有经验技术的积累,可以对企业进行稳定的“输出”,也将更加有利于企业的升级与突破。

  企业打破35岁“职场枯荣线”,可以让员工更加安心工作,让员工产生企业“归宿感”,提高员工“忠诚度”,这都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然,要改变“35+”职场人的处境,不能仅依靠市场力量。企业毕竟是逐利的,在员工的选用和去留上,不可避免的会以利益为导向。因此,在市场之外,还需要政策为劳动者兜底,用“无形的手”进行调控,为“就业困难人群”提供机会,缓解“一边用工荒、一边大裁员”的局面。

  其实,不管是企业升级,还是政策兜底,都是为了适应正在转型的经济结构。目前,经济发展从高速增长升华为高质量发展,为此,企业需要提升技术,劳动力市场需要重构,政策当然也需要跟进。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尽其才”,共同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奋斗、出力。

  【编辑 余淮 朱曦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