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叶金福
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宣布,将大力推动高级工以上的“蓝领”参加职称评定,着力解决技能人才相较于专业技术人员待遇不高、获得感不强、成长空间不大等问题。
据人社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7亿左右技能劳动者。但长期以来,许多企事业单位对“蓝领”和“白领”执行两套不同的职业能力评价体系,前者按照五级技工的等级认定,后者沿用专业技术职称体系,二者互不相通。人社部公布的2019年企业薪酬调查信息也显示,90%拥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年工资为26.5万元,而90%高级技能及以上技能人才年工资仅13.56万元。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蓝领”“白领”待遇的差距,也给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其实,在现代劳动力市场中,职业虽有不同,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社会既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技能型人才,每一份职业,都不该被低估、被鄙视。
在此大背景下,人社部将大力推动高级工以上的“蓝领”参加职称评定,无疑是对“蓝领”职业偏见和社会认知的一种“必要纠偏”。一方面,“蓝领”也能评职称,是对技能劳动者劳动价值的一种肯定,有利于破除身份、学历、资历等障碍,更有利于消除职业偏见,让技能人才在“平等的舞台”施展才能。另一方面,“蓝领”也能评职称,是用事实告诉大众,各行各业都有杰出的人才,无论从事什么行业,只要热爱本职工作、勤奋努力干事,都能做出优异的成绩,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无论是“白领”,还是“蓝领”,只要能够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做出“非凡成绩”,成为行业“佼佼者”,“评职称”就应该“一视同仁”。如此,才能使“蓝领”劳动者也能像“白领”一样享有充分的职业荣誉感、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编辑:李尔静 熊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