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联系我们:027-85695666

长江时评 | 生态理性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长江时评 > 100℃

2020-12-01 10:27 来源: 长江网
【字体:
  长江网论员周劼

  日前,在硚口区人民法院、区人民检察院、渔政部门监督下,3名违禁捕鱼者在汉口江滩市渔政码头参加了公益诉讼增殖放流活动,以捕捞量的4倍放流鱼苗。这是这几天长江流域密集增殖放流活动的一部分,此前重庆、宜宾、泸州、宜昌、南京、南通等地都进行了少则百万,多则近千万尾珍稀鱼种或资源鱼种鱼苗的冬季增殖放流活动。

  

  投放鱼苗。 记者史伟 摄

  长江各地陆续放流鱼苗,使得“增殖放流”一词进入公众视野。所谓增殖放流,就是通过人工繁殖、人工育苗、人工野化等技术手段,培育鱼苗,定向向自然水域投放的举措。将一些物种大规模增殖放流,对恢复长江渔业资源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保护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作用。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持续组织开展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每年在长江流域放流各种鱼类超过50亿尾,有效促进了长江水域生态功能修复。

  这是自长江十年禁渔实施后,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特别是拯救珍稀濒危物种资源的又一举措。禁和放,两种积极作为的方式,打出组合拳,能加快长江生态持续向好。

  

  长江禁捕护渔联合巡查。

  联想到之前报道,武汉全长188公里的环城森林,于2002年种下第一棵树,2005年造林完成,被誉为“中华城市森林第一环”。环城森林属于人工森林,但是自2019年起,这片人工森林开始了向近自然状态演化的进程。人工森林近自然化,就是对人工森林采用近自然森林经营的方式进行抚育。它的核心要义在于借助自然力量,使人工森林逐步恢复成近自然状态。简单地说,就是人逐步从森林中退出来,尽量少干预,让大自然按照自己的方式演化。

  为什么要放鱼,因为长江的生态极其脆弱,需要人为干预,帮助它恢复;为什么要近自然经营,因为人工林的生态结构简单、树种单一、抗逆性弱、稳定性差、生物多样性低,是另一意义上的生态脆弱,需要大自然以其激烈的竞争、淘汰、选择,修缮生态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对极端气候的适应性和对病虫害、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环城森林航拍图。(通讯员赵旋供图)

  两则新闻联系起来看,很有意思,放鱼是为自然做加法,以增强鱼类种群自我更替和发展能力,达到保护和恢复地方鱼类种群目的;近自然经营是为森林做减法,人类逐渐退出,恢复森林自然本能。

  加和减、进和退,其实代表了生态保护中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当生态需要人力帮扶,必须有所为,当生态不需要人力,坚决有所不为。在自然生态面前“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种“生态理性”,我们看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东方智慧所展现出的辩证力量。

  

  武汉环城森林沿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两旁建设,2002年开建,2005年建成,全长188公里,宽200米,共有树木26种611万株。制图 马超

  无论为与不为,都是人类有意识地、合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的选择,都是人的自觉和自律。它的辩证之处还在于,有所为,但要突破“人类中心论”的误区;有所不为,也要放弃“生态中心论”的狭隘。有所为是为了和谐不为,有所不为也是为了理性有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类自觉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其实就是创建美好生活的过程。加和减、进和退,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让我们思考,该如何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与这片森林草地、江湖沼泽和谐共处。

  【编辑:李尔静 毕婷】